<i id="6fbms"></i>
  • <ins id="6fbms"></ins>
    <table id="6fbms"><s id="6fbms"></s></table>
    <acronym id="6fbms"></acronym>
  • <label id="6fbms"></label>

      <ruby id="6fbms"></ruby>

      1. 首   頁 走進漢臺 新聞中心 政府信息公開 政務服務 互動交流 專題專欄

        漢中靜明寺考

        靜明寺遺址位于漢中古城東關正街,坐北朝南。遺址由前后兩部分組成,后于民國十八年(1929)改建為正德小學,后更名為東塔小學。校內現存古塔一座(靜明寺塔),另有明清建筑風格配殿三間。前院約在1952年前后辟為漢中市(今漢臺區)工商聯辦公場所,今存明清風格磚雕照壁一座及廂房若干。照壁上磚刻榜書“群賢畢至”四個大字,兩側輔以“資眾力以速成非徒觀,仰神恩之普被相與蒙庥”對聯,未具撰書者姓名,據書風推測,當為明清高僧丈雪撰書。

        一、靜明寺的名稱

        靜明寺(院)與凈明寺(院)在文獻中交替出現,靜明寺最早見于五代政治家、文學家王仁裕的《玉堂閑話》,凈明院則最早見于明李賢、彭時等纂修的《大明一統志》:“凈明院,在府城東,院北有塔?!薄都闻d大藏經》所收《懶石聆禪師語錄》中,有清初僧人懶石詩《靜明塔》《靜明有感》?!鹅o明有感》中“古志城東曰靜明”句,言及古志中有位于城東靜明寺的記載。漢中古志,南朝有《漢水記》、唐有《興元舊話》、北宋有《興元圖經》、南宋有《興元志》,現均散佚失傳,無從查考,但懶石的時代,或仍有流傳。清雍正《陜西通志》卷二十九引清順治《漢中府志》(已佚):南鄭縣“靜明院,在府治東二里,……院北有磚塔?!鼻蹇滴酢稘h南郡志》卷四《寺宇》:南鄭縣“靜明院,東二里?!鼻迩 赌相嵖h志》中,“靜明院”作“凈明寺”。其后,清嘉慶《漢南續修郡志》、清光緒《南鄭縣志》、民國《續修南鄭縣志》沿用至今。

        在已發現的文獻記載中,“東塔”之稱,最早見于清徹剛等丈雪門人編著的《昭覺丈雪醉禪師語錄》,內有丈雪《東塔》偈。清嚴如熠輯《山南詩選》中,有乾隆十三年(1748)進士、漢中人楚文詩《東湖西影》:“漢陽蕭寺塔,飛影入東湖。波皺佛龕動,浪明寶頂孤。鏡花真變幻,水月有虛無。悠悠奇景在,千載話浮屠?!睗h陽,即漢水北;蕭寺塔、浮屠皆指佛塔?!稏|湖西影》以湖為鏡,看似寫影,實則寫塔。清乾隆《南鄭縣志》記載:“凈明寺古塔,即東湖塔影所照者”?!皷|湖西影”“東湖塔影”,均未以“東塔”稱靜明寺塔?!皾h中十八景”中,“東塔西影”之“東塔”,因其相對于原漢中府治或府城所處方位而言,顯然為漢中人口口相傳的俗稱。

        二、靜明寺始創年代

        靜明寺的始創年代,歷來眾說紛紜。有明確文字記載的,是清順治《漢中府志》:“靜明院,……明洪武八年建?!鼻蹇滴酢稘h南郡志》:“靜明院,……明洪武年建?!钡苏f明顯有誤?!短綇V記》卷第四百九十五錄《玉堂閑話》:“興元靜明寺尼曰王三姑,亦于棺中化為大蛇?!薄队裉瞄e話》是王仁裕筆記小說的代表作,此書于宋元之際亡失,散見于《太平廣記》《類說》《紺珠集》《說郛》《資治通鑒考異》《竹莊詩話》《錦繡萬花谷》《歲時廣記》《永樂大典》《唐詩紀事》《能改齋漫錄》等古籍,其內容主要涉及唐末五代時期中原、秦隴和隴蜀地域史事及見聞,多數為王仁裕親歷親聞,史料價值極高。王仁裕(880—956),唐秦州人,是五代時期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學家。前蜀乾德三年(921)到后唐應順元年(934),王仁裕曾兩度為官興元府,對興元府社會狀況應該比較熟悉?!巴跞霉字谢癁榇笊摺碑敒椤吧叱鲇诠住钡挠瀭?,系小說家言,但五代時期興元府即有靜明寺應非虛構。由此可見,靜明寺的創修時間,最晚在五代時期。

        靜明寺塔為單層多檐式實心方磚塔,高約15米,原13層,因塔頂坍毀,1953年維修時頂部兩層被清理,改繕為11層。1957年,靜明寺塔被陜西省人民委員會公布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被國務院核定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靜明寺塔成塔年代,歷代志書未詳,清乾隆《南鄭縣志》稱:“不知起于何代。相傳龐德曾養疴于此,中嵌石碑,字跡模糊不可辨。”《三國志魏書十八龐德傳》:“龐德,字令明,南安(郡)道(治今甘肅天水)人。……后復隨奔漢中,從張魯。太祖定漢中,德隨眾降。太祖素聞其驍勇,拜立義將軍,封關門亭侯,邑三百戶?!比龂鴷r期,龐德曾隨馬超投奔漢中的張魯,張魯派馬超南下,龐德未隨。其后曹操征漢中,龐德又隨張魯降曹操?!度龂萘x》補敘:“張魯大喜,先遣黃權從小路而回,隨即點兵二萬與馬超。此時龐德臥病不能行,留于漢中。張魯令楊柏監軍,超與弟馬岱選日起程?!饼嫷挛措S馬超南下的原因,史無記載?!度龂萘x》根據傳說彌補《三國志》之缺,清乾隆《南鄭縣志》可能以此提供線索,用于補充“不知起于何代”的判斷。1960年,陜西著名古建筑專家何修齡在《陜南漢中市東塔及洋縣開明寺塔》(1960年05期《文物》)一文中認為,靜明寺塔約建于南宋中期。此文系當代學者研究明寺塔的最早成果,篇幅不長,引全文于此:“漢中市東塔在市內東關塔爾巷小學校內,據《南鄭縣志》(作者注:吳廷錫《續修南鄭縣志》卷二)載,此塔本在凈明寺院內偏西之處,惟寺已久廢,今為學校所在。塔平面方形,為單層多檐式磚塔。塔下磚基座方形,高約50厘米,其上更有方形臺級一層,高16厘米,塔門在東面,已經封堵。據學校教師,塔門內辟有小方室,高約3米左右,惟室頂結構未詳。自塔身以上共有塔檐11層,高約15米許,各層高度和直徑均自下而上逐層減小,其出檐結構,先自壁面迭澀一層,上施菱角牙子一層,再上迭澀磚四至五層,合砌成為塔檐。自塔身以上,各層每面正中辟券龕,龕兩側各砌單層小方塔一座。此塔確切的創建年代,缺乏記載。1953年補修此塔時,曾發現塔頂殘存壓角鐵獅一對,其上鐫刻有南宋慶元四年(1198)洋州城西街李子昭謹舍’字樣,可證此塔約建于南宋中期。當代學者張煒、徐磊在《陜西省古塔現狀及研究》(2012年02期《文博》)一文中,也將東塔斷代為宋塔,指出:“宋塔因襲唐塔形制,但造型趨于典雅秀美,……有些塔四面辟龕,龕側雕砌小塔各一(此亦陜南唐宋塔的共有特點),漢中凈明寺塔即為其代表作?!眹鴦赵汉硕ü嫉谄吲珖攸c文物保護單位時,也將東塔斷代為宋塔。

        靜明寺及塔初創的具體年代,漢中當地民間傳說認為,寺為唐寺,塔為唐塔。郭鵬主編的《漢中地區志》也認為,靜明寺及靜明寺塔始創于唐代。也有少數學者認為,靜明寺及塔東漢末年就已存在。杜小安、聶亮在《陜南佛教的發展及其特征》(《漢中師范學院學報》2001年第1期)一文中指出:“漢中市東關現有一座凈明寺,現存凈明寺塔一座。據《漢中府志》記載:‘三國時,龐德曾養疴于此’。龐德是三國名將馬超的部將,211年隨馬超起兵反曹操,兵敗歸降漢中張魯,后又投奔益州劉備。當年龐德隨馬超退居漢中養病應是事實。當時的漢中郡是益州北部的政治軍事重鎮,號稱‘民殷國富’的天府之國,佛教從長安和洛陽傳入這里是十分可能的事?!弊髡哂忠越鷮W者聞宥編《四川漢代畫像選集》中一尊出土的東漢末年佛像為依據,說明“東漢末年佛教已傳入四川,而根據當時的交通狀況只能是從漢中傳入的??梢妰裘魉略跂|漢末年就已存在絕非虛言?!贝_有資料顯示,漢中在漢代已有佛教寺院,清雍正《陜西通志》卷二十九:“成化觀,……漢時建,初為云霧寺,宋慶元五年修改今名”,但此說并不可靠。兩漢之際,佛教初傳中國,涉及地域有限,其信徒多屬上層貴族。其時漢中“信巫鬼,重祭祀,巴蜀同俗?!睎|漢末年,張修、張魯相繼據漢中,奉五斗米道。裴松之注《三國志·張魯傳》:“及魯在漢中,因其民信行修業,遂增飾之。……流移寄在其地者,不敢不奉?!鄙裎追叫g與五斗米道相結合,流傳甚久,《隋書·地理志》說“漢中之人……好祀鬼神,尤多忌諱。……崇重道教,猶有張魯遺風?!狈鸾淘诔鮽鲿r期,雖然盡量迎合本土宗教,但最少在東漢末年,漢中“流移寄在其地者,不敢不奉(五斗米道)?!倍鸾虃魅胨拇ǖ淖畛跄甏⒉淮_定,四川樂山崖墓的東漢佛雕像、彭山崖墓內發現的東漢陶制佛像以及四川什邡出土的東漢畫像磚上的佛塔圖案,都只是佛教文化元素。即便佛教東漢時已由中原經漢中傳入四川,漢中也只是途經地,不一定是輸出地。清乾隆《南鄭縣志》“龐德曾養疴于此”只是“相傳”,長安系絲路東端,為西漢首都,東漢、三國時代尚未出現佛寺,靜明寺在東漢末年更不大可能存在。據相關佛教典籍推測,靜明寺及塔的初創年代,很可能在漢魏之后、隋唐之前的西晉時期。

        三、靜明寺的始創者

        佛教寺院是佛教徒崇奉佛塔、佛像的地方,也是僧侶修道弘法的處所。塔,又稱佛塔、浮屠,是一種特殊的建筑形式,隨佛教從印度傳入中國,最初用于供奉佛骨、佛像、佛經以及僧人遺體。

        西晉時期,杰出的佛學家、著名高僧法祚來到漢中,其時是中國佛教史上以塔為寺的時代。法祚自何處來,有無道場,因何為梁州刺史張光所害,《晉書》未載,《梁高僧傳》語焉不詳。但仔細分析,仍可見端倪。法祚之兄帛遠(號法祖),曾在長安造筑精舍(長安最早的寺院之一),以譯經講習為業,僧俗弟子近千人。其時群雄交爭,干戈方始,法祖欲潛隴右,恰巧張輔自長安出任秦州刺史,永安元年(304),法祖與張輔同至秦州。在秦州不到1年時間,法祖“道化之聲,被于關隴,崤函之右,奉之若神,戎晉嗟慟,行路流涕”,張輔以法祖“名德顯著,眾望所歸”,欲令法祖退教還俗,專事僚佐。法祖不從,不久被張輔尋機殺害。顯然,法祖被害的原因,是其影響力、號召力超出了張輔的承受力,張輔不能容忍自己身邊另有“精神上的秦州刺史”,遂加害之?!读焊呱畟鳌罚骸白娴芊?,亦少有令譽,……深洞佛理,關隴知名?!狈ㄗ妗暗阑?,被于關隴”,而法祚亦“關隴知名”,說明法祚也隨兄由長安到了秦州。法祖遇害前已有預感,縣(今陜西隴縣)“作素書,分布經像及資財”給“道人及弟子”,當在其中。法被害后,“隴上羌胡,……共分祖尸,各起塔廟”,而法祚很可能繼法祖之后,被關內少數民族和當地漢族佛教信徒奉為新的精神領袖。法祚在漢中被害的時間,在永嘉五年(311)至建興元年(313)之間。永嘉二年(308),晉以張光為梁州刺史,當時的漢中,田園荒蕪,城郭頹敗,盜賊橫,戰事頻仍。到永嘉五年(311)3月,張光才逐步平定亂局,兵進漢中,“綏撫荒殘,百姓悅服?!苯ㄅd元年(313),張光在漢中病亡。關于法祚之死,《梁高僧傳》說:“光又逼祚,令罷道,祚執志堅貞,以死為誓,遂為光所害?!睆埞馐潜破确?,“令”其“罷道”的,態度強硬,沒有任何商量的余地,而法祚“執志堅貞,以死為誓”,絕不屈服,可見當時法祚或是以囚徒的身份被殺害的。

        法祚遇害前后的歷史背景,是關隴地區大規模的流民運動。元康八年(298),秦州等六郡數萬家、十萬余人涌入梁、益二州。張光赴任梁州任的前一年,即永嘉元年(307),秦州人鄧定等二千余家,因饑荒流落漢中,逐漸結為匪盜。永安元年(304),法祚尚在秦州。永嘉五年(311)至建興元年(313),法祚在漢中遇害。法祚自秦州到梁州,當與追隨的信徒同行,很可能與鄧定等二千余家隴右(約今甘肅隴山以西,黃河以東)流民一起抵達漢中。當初,隴上法祖的信徒“共分祖尸,各起塔廟”,法祚及其信徒到漢中,攜帶法祖遺留的《素書》、經像甚或尸骨為信物,“起塔廟”以奉神圣,以佛法。佛教初傳漢中,為擴大信眾隊伍,必然在城內外人口稠密處“起塔廟”。南北朝之前,中國所有寺院,幾乎都依附城郭通衢而建。清雍正《陜西通志》曰,漢中城內外早期寺院,有延慶寺、草塘寺、法華寺,“延慶寺,在縣東十里,俗呼打鐘寺,漢曰‘江’,唐貞觀中始賜額?!薄安萏了?,在府治南一里,唐貞觀年修?!薄胺ㄈA寺,在府北一里,五代時蜀廣政二十四年建?!贝蜱娝聺h代稱為臨江寺,不可信。若為唐寺,加上靜明寺,則已知五代前漢中城內外的寺院共有四座,其中塔寺并存者,僅靜明寺一座。靜明塔很可能為法祚始修,塔內供奉,當為法祖尸骨或法祖遺留的“素書”“經像”。西晉以前,尚無佛“寺”之說,到了西晉以后,“寺”的稱呼才逐步確立下來。若推測屬實,靜明寺最初塔寺合一,即為靜明塔寺,西晉以后塔寺分稱,才有靜明寺之稱。塔與寺的位置關系,隨時代有變遷。唐之前,塔是寺院的主體,塔居寺中;唐之后,大殿為寺院的主體,塔居寺側;宋之后,塔已退居寺后。自靜明寺初建到清代,兵火加之,災禍毀之,每次重建和修繕,靜明寺的模樣都必然符合各自朝代的要求。塔或許修繕改造過,但塔一直在那里,塔周圍的寺院建筑卻以不同的姿態與樣式,跟隨朝代的顛簸,前后左右搖晃不定。

        四、靜明寺的影響

        靜明寺自初創到明代末期,典籍中難覓其蹤,僅在五代時期王仁裕的《玉堂閑話》和明代李賢、彭時等纂的《大明一統志》中出現過,并且記述文字極其簡約。其中原因,一方面,隨著關隴流民向蜀、荊地區的遷徙,法祖、法祚已逐漸被人忘卻;另一方面,由于隋唐時期佛教晉盛,寺院已遠城郭而近山林,龍崗寺、乾明寺、青座山寺等佛教寺院的興盛讓靜明寺顯得更加沉寂。到了五代時期,方有靜明寺尼王三姑在棺中變為大蛇的傳聞流布。歷經佛教的短暫興盛與漫長衰微,到了清初,隨著丈雪通醉禪師的來臨,靜明寺才又一次“振于漢南”“道播南天”,于末法時代進入興盛之期。

        康熙三十二年(1693)刊刻的《昭覺丈雪醉禪師紀年錄》載,臨濟宗楊歧禪系南岳下第三十六世,天童下第二代,破山第一大弟子丈雪曾兩度主持漢中靜明寺。第一次是順治十一年甲午(1654),丈雪“道經漢中靜明寺,占浮圖偈曰:‘一段虛明千古意,巍巍獨向云中立。雖然是個現成底,要且人人覷不及?!T當道延師主靜明寺,不得已而且應之。巴樂軒、佟咸若、李常山及眾都統過山問道。佟云:‘久慕棒喝之風?!笔辏?656)春,“艱于辭脫,先行出棧,始發辭書。……韓權宰(大任)曰:‘這樣師表,天下罕希。臨濟宗風振于漢南矣?!表樦问迥晡煨纾?658)秋末,漢中地方官紳迎請丈雪回靜明寺。順治十六年己亥(1659),“(丈雪再)抵漢上,……四方學者,或自謂親證,或幾號罷參,皆并袂屬,沓來座下,未嘗假詞氣、接殷勤,拒之而不去,疏之而不違。至于水灑梃逐,而戶外之履常滿矣?!表樦问四晷脸螅?661),丈雪離開漢中,去了保寧府(今四川閬中)草堂寺。接替丈雪主持靜明寺的,是丈雪首座弟子懶石覺聆。在靜明寺,懶石覺聆有詩《靜明有感》《靜明塔》,《靜明塔》曰:“卓立無私萬古存,撐天拄地倚云門。長安風月惟君壽,架海金梁柱一根。”丈雪第一次到靜明寺,懶石覺聆即隨行。直到康熙二年(1663)春節,才離開靜明寺,住持漢中寶林寺,一年后離開漢中,去了云南商山寺。

        丈雪通醉及其弟子懶石覺聆等住靜明寺時,平西王吳三桂駐節漢中,吳三桂及其妾陳圓圓多次到靜明寺禮佛,問道丈雪和懶石。順治十四年(1675),吳三桂即托懶石覺聆送各種莊嚴品與破山海明,意在得到川中精神領袖破山的支持,統一夔東殘余武裝。《昭覺丈雪醉禪師紀年錄》載,順治十六年(1659),“平西藩下眾文武當事車馬盈門,再請主靜明,問道如舊。”順治十二年(1655),“平西王裝臥佛,表懺。請齋?!表樦问四辏?661),“眾當道來寺供盂蘭盆。建升遐會,瑞吾王吉明?!表樦问哪辏?657),譚貞默在《昭覺丈雪醉禪師語錄》序言中指出:“(丈雪)覿體承當,全身擔荷,于雪居、禹門、靜明、青蓮、草堂、昭覺六剎開堂,拈出成都、漢中風景?!表樦问辏?659),了庵居士劉道開在《懶石聆禪師語錄敘》中說:“(懶石聆)乃破山嫡孫,丈雪真子也。先是丈和尚開法,漢之靜明宗風鼎盛。遵以掃塔天童,而師繼之。四眾歸師與其歸丈和尚無以異也。

        靜明寺及丈雪大師與其諸多弟子的弘法活動不僅影響了川、陜佛教文化,還對貴州、云南佛教發展產生重大影響。著名歷史學家陳垣在《滇黔佛教考》里指出,清初在貴州弘法的丈雪門人達67人,其中應不乏靜明寺弟子。懶石更是對云南佛教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陳垣引《懶石語錄》嘉禾汪庭序曰:“懶石禪師住錫漢中靜明,再遷寶林,再應滇池南商山之席,從此道播南天。

        (作者系漢臺區文聯主席)

        全网禁区美女裸体网站

        <i id="6fbms"></i>
      2. <ins id="6fbms"></ins>
        <table id="6fbms"><s id="6fbms"></s></table>
        <acronym id="6fbms"></acronym>
      3. <label id="6fbms"></label>

          <ruby id="6fbms"></ruby>